星期二, 3月 22, 2011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有人說過,到了臺灣,可以看到最原汁原味的中華文化。

譬如島上隨處可見的繁體字,那比簡體字多出的橫豎撇捺間,

就蘊涵著不少傳統文化的元素。

大陸旅遊,看的是大山、大水、大河;比較而言,

臺灣的旅遊資源稱得上小家碧玉。

可能是許多到過臺灣的遊客的同感。既然體驗不到
大山大水大河的激情,臺灣還有什麼看頭?


就拿眼前的愛河來說,看似一條普通的淡水河,可它流淌著的故事,
一串接著一串。從它名稱的更換,即從打狗河到高雄川,由仁愛河
最後定名愛河,其間的風雲變幻、社會更替、名人逸事,可謂滔滔不絕。
一旦潛入愛河的歷史文化隧道,那可就大有看頭了。

走進歷史文化隧道

苗栗縣的南莊鄉也與愛河一樣,容易引發人的思古之悠情。
南莊深居苗栗東北部深山之中,去那兒的路彎多坡陡。走近一看,
櫻紅蕉綠,恍若世外桃源。南莊開發較晚,清道光十四年(西元1834年),
閩籍紳商周邦正等組織“金廣福”墾號,從大陸召來一批客家人,
在北埔、田尾、峨眉、寶山一帶建隘墾荒。及至清嘉慶年間,
粵人黃祈英又帶人進入田尾,繼續向南開發,南莊因而得名。

北埔建有記載客家墾隘文化的博物館,因路遠而不得前往,深以為憾。
我們就近參觀了屬於本地原住民泰雅族的一間“石壁染織工坊”。

工坊背後,一座大山倣若被刀削斧劈了一半,大山深處,據說仍住有
不少泰雅人。工坊女主人林淑莉顯得秀氣而又精幹,邊講解邊示範,
從種植苧麻到織布、染色,我們很快就知曉,泰雅人當年是怎樣在
窮鄉僻壤,把自己打扮得滿身鮮亮。染色的過程簡直像魔術,
把織好的白麻布一折,一疊,一揉,一係,一夾,再置入裝滿薯榔、
大青草、檳榔或是洋蔥皮等植物汁的大缸裏,浸個十來分鐘,取出展開,
我們一群人都被各自的“作品”震撼了。我萬萬沒想到,自己隨心所欲
那麼一係一夾,出來的圖案,竟有幾隻形神兼備的“牛頭”。泰雅人的
印染術,竟有如此廣闊的創造空間,可以任人“無心插柳柳成蔭”!

一間小小的工坊,就讓我們感受到了臺灣原住民的古風遺韻;
臺北陽明山林語堂故居,則是一個能讓人們體味民初文人流風雅韻的精神空間。

林語堂先生曾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他在這間平房住過整整10年。
院子中庭一個小魚池,據說為林先生親手設計營造,秀雅可愛。
池旁植有翠竹、香楓、蒼蕨、青藤、粉花,池中幾尾錦鯉悠遊,
據說主人當年常在池邊“持竿觀魚”,盡顯他那“熱愛故國不泥古,
樂享生活不流俗”的品格。此前我只知道先生是一位“兩腳踏東西文化,
一心評宇宙文章”的大家,尚不知中國人發明的第一種中文電腦輸入法、
第一台帶鍵盤的中文打字機,竟都出自他手。他1947年研究出的
“漢通簡捷輸入法”,以及美國神通電腦機構用這種輸入法製作的
“明快中文打字機”,現在就靜靜放置在故居的臥室中,仿佛還能
嘀嘀嗒嗒敘述出那段有趣的故事。

大方鐵板燒與臺灣食文化

臺灣飯菜做的精細、鮮美,令人喜愛。而臺旅會給我們安排在臺北
大方鐵板燒飯館吃的那頓晚宴,因為廚師就在面前“表演”,
使得我們對於臺灣食文化多留了幾分印象。

這位林智毫廚師,看上去也就二十齣頭,卻自報已有十多年廚齡。
他一邊操作,一邊講解。各種食材作料,在他手中像是魔術師的道具;
經他一解釋,又特有意思。大方鐵板燒的選材極講究,這生嫩的牛肉、
碩大的洋蔥,全從美國進口;雞蛋雖為本土的,卻為烏雞所生,
個個一般大,蛋黃擱在鐵板上,鼓得老高,新鮮而又品質上乘。
炒菜的油,叫堅果油,採自摩洛哥。用的食鹽,是南美安第斯山的岩鹽。
這頓飯採用的30多種食材,每擺上一種,林師傅都能講出一段誘人的故事:
“這種摩洛哥堅果,只有北非地區碳酸鈣半沙漠山谷生長,每年七八月份,
當地柏柏爾婦女採摘回來,經複雜工藝榨取。
油裏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很高,對美容護膚有奇效。”

鐵板上燒出的菜,有的好吃,有的口味一般。“好吃的,對身體不一定
有好處;不好吃的,往往有好處。”年輕的林廚師老到地說。我們發現,
臺灣飯館及廚師對於營養價值的追求,勝過了對於口味的考究。

後來在臺北故宮晶華飯店品嘗的“國寶宴”,也口味一般,卻是形態極佳。
一旦吃下了“翠玉白菜”、“弦紋鼎佛跳墻”、“故宮肉形石”和“鮮果毛公鼎”
你的眼前自然就會再現剛剛看過的那些國寶重器。這無異於另外一種文化的享受。

體驗“賺生活”

臺灣旅遊業,當一些業界人士告訴我們,他們工作是為了“賺生活而不是賺錢”,
令我們不禁刮目相看。

在臺北“康青龍”生活街區,隨意走進一家“回留”蔬菜茶藝館,桌上架子上,
擺滿千奇百怪的陶器,據介紹,它們全為店主人親手製作。主人在墻上張貼
的告示中,稱這些器皿為“空穴器”。何謂“空穴”?“當我們發現一件迷人
的陶器並與之互動時,一個人生的真理,輕鬆地對我們耳語著:
美麗的自然真實性,也包含著萬物終歸塵土的事實。
與食客分享愛陶制陶的意趣,正是店主人投身於餐飲業的初衷。

“回留”瀰漫著的浪漫文化氣息,在整個“康青龍”飄散著。
這個位於臺北市中心的街區,與臺灣大學、師範大學、淡江大學等高校毗鄰,
自然養成了崇尚文化的氣質。而店主與顧客雙方較高的文化水準與文明程度,
也為“賺生活”的工作狀態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賺生活”無疑也是一種人生境界。這種境界,無論是在臺北,或在臺灣鄉下,
都能不時感受到。記得在苗栗山間的一家“山芙蓉”咖啡館,當學過園藝的
女主人告訴我們,她的小店已有15年沒有漲價,而且只有週末兩天開業,
“其他日子,做做園藝。這不影響你賺錢嗎?”“我開店,只是想讓外面的人
來分享我的生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