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9月 08, 2011

《賽德克˙巴萊》霧社事件導讀


魏德聖等待了十二年的《塞德克˙巴萊》終於在今年九月

即將上映,興沖沖的和友人聊起這部片子時,赫然發現

多數人對於此片要敘述的事件並不清楚,也使得我興起

寫這篇文的念頭。 

談起「霧社事件」的發生必須回溯到臺灣被割讓的初期。

1895617 第一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政權轉替開始,

臺灣大大小小的武力抗爭不斷,直到1915年西來庵事件後才沉寂,逐漸轉成林獻堂
等人的合法抗日運動。十多年後,1930年時塞德克原住民不滿日本的長期欺壓,
於是發生了一場原住民抗日事件,也就是這部電影的主軸「霧社事件」。

回顧日人治台的五十年間,雖今日可看到不少的現代化建設,在當時的臺灣人
仍淪為次等公民,接受著不平等待遇。日人治理台灣因人種有不同的對策,
而針對原住民(稱高砂族或番人)則採用「理蕃政策」。 



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上任之後(任期1906~1915

1910年便制定「理蕃政策」五年計畫,採用武力

的方式,出動軍隊、警察隊鎮壓原住民,並採

恩威並濟策略,讓日警(大人)在山區兼具

行政、警備、教育等權力,任意驅使原住民強制勞動,而有部分警察更在山區

作威作福、淫虐婦女,這些種種都種下原住民暴動的因素。




這二十多年來,原住民不斷的被日警欺壓,雖偶有反抗暴動,但也都被日警鎮壓
下來。

193010月,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1882-1930)家裡正在為社裡的一對

男女舉辦婚宴,當時一名日警吉村經過,莫那魯道的兒子塔達歐強邀吉村入內飲酒,

吉村嫌棄他手不乾淨,以手杖敲打他的手,雙方因此發生肢體衝突。


第二天塔達歐攜酒前往陪罪,不料吉村不予理會,

態度更為傲慢,造成同社原住民新仇舊恨一擁而上,

開始籌劃對統治者進行報復,這一事件也就是燃起

霧社事件的導火線。 

 1027日上午,所有家長孩童正在霧社公學校操場舉行運動會升旗典禮時,

忽有原住民青年闖入會場,舉起刀砍落台中洲理蕃課顧問野政衛的頭,而後埋伏在

四周的原住民一擁而上,將現場日人包括婦人、小孩全部殺害,死亡約140人,

受傷約215人,其中也包括穿著日服的臺灣漢人。而莫那魯道率隊襲擊沿途的警察

駐在所、襲擊霧社分室、郵政局、日本商店,並切斷電話線,劫收武器彈藥,

退到附近山區守候,伺機再進攻。 

這場戰役經歷了雙方激戰五十多天才宣告結束,這期間因為山區地勢多變日軍

不易討伐,竟以飛機投擲毒瓦斯,攻擊躲在山區的原住民反抗軍,還採用以

蕃制蕃的手法,利用其他沒有參加反抗軍的原住民組成「味方蕃」的奇襲隊,

對抗反抗軍。最後莫那魯道和花岡一郎、花岡二郎兄弟見大勢已去,在不願投降

的情況下,率眾集體自殺。


細讀霧社事件後,也明白當年衛德聖為什麼被這樣

的故事震撼著,這十二年來無不想著完成

《塞德克˙巴萊》這部電影。



回想某天,我和同事聊起《塞德克˙巴萊》,卻意外從她口中得知莫那魯道當初

在逃亡時,曾住在她外公家,躲避日警的追緝,我非常震驚,因為歷史真的離我們很近。 

《塞德克巴萊》原為賽德克語Seediq Bale,意為:真正的人。我想用「人」的角度

來看待這段歷史,想敘述的並非誰是好人、壞人,而是臺灣這塊土地在尚未建立國族

意識之時,就被日人佔領,五十年後國民政府接手,臺灣人的認同問題總是充滿矛盾,

到底是清朝人、日本人還是臺灣人呢?回歸這一部電影之中,就能看到當下每一個人

都是被時代拖著走的,人沒有真正的對錯,電影也只能將事件呈現出來。 

佩服魏德聖這個不愛看書的導演,卻因一本漫畫決定講一個真實故事給臺灣人,

甚至全世界聽。《塞德克˙巴萊》即將在九月份分上下集上映,我也期待著,

他用什麼方式來說這一段故事。

希望在電影上映前這段霧社事件的導讀,可以讓大家對這一歷史事件有粗略的了解。

照片取自於官方網站

 除了看這部電影以外 個人建議去爬爬〝合歡山〞、〝奇萊山〞、〝能高山〞

以及走走〝能高越嶺〞,除了可以享受台灣的高山美景,也能稍微了解當初泰雅族、

塞德克族的活動空間領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