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月 23, 2011

新加坡可以向台北市學習什麼?

新加坡作家李承璋廿六日在星國「聯合早報」投書,
以「新加坡可以向台北市學習什麼?」為題發表文章:

台灣被稱為寶島,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優美而獨特的自然風光,
還來自於它深厚的文化底蘊。很多新加坡人對台灣是嚮往的,
很大程度上是受了電視的影響。

經常在報上看到台灣時事評述員的文章,把台灣形容成一個荒誕的亂世,
那是從政治層面上來看。實際上,撇開上層政治的紛爭和醜陋,
台灣民間的生活面貌並非如此。


我去了台灣幾次,每次都匆匆來去,
鮮少有機會接觸民眾的生活。 去年 12月中旬,正值初冬時節,
又到台灣走訪五天。這次的行程跟以往不一樣,跟民眾作近距離的接觸,
雖然只有短短五天,卻留下極其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可以說這是一次
震盪心靈之旅,我的行程集中在台北,幾乎踏遍整個台北.
我無意將台北和新加坡作對比,但不得不這樣做,通過對比,
我們才能發現兩個城市之間的差異,這個差異除了經濟的考量,
主要表現在人文環境方面。台灣領導人要向新加坡學習的是
城市建設和治國作風,新加坡要向台灣學習的是什麼呢.

先從交通工具談起吧。

以前常聽人說,台北的交通亂糟糟,可這回親眼所見,並非如此,
交通狀況相當的流暢,這也許是很表面的現象,不足以說明整個問題
但很明顯的,現代城市亂七八糟的交通情況並未成為這個城市的特徵,
當然這是我個人的觀察。

還是讓我們把鏡頭轉到捷運站。

在新加坡,很多地鐵站都是一片人潮,匆匆的忙亂的腳步,
甚至有點奔赴戰場的樣子,把城市人的腦神經繃得緊緊,
在車廂門即將關上的瞬間,仍有人像戰車一樣撲過去。
門外兩側畫上黃線的地方,有些人可以自動排隊,有些人卻不守規矩,
霸住中間的位置,以便第一時間衝入車廂。門打開的時候,
你可以想像那種混亂的局面,未等裡面的人出來,
那些插隊的或排在前面的人已迫不及待的硬擠入車廂,
這是我們地鐵文化的一個最顯著的特色,很少人能耐著性子等待,
哪怕只是短短的幾秒鐘,心理還是“愛拼才會贏”的生存狀態。
我們這個城市的緊張狀態,在這些人身上嗅得出來。

在台北捷運站,我看不到這種你推我擠的現象,大家都很守秩序,
沒有人逾越畫上白線的隊列。車廂門一開,也沒有人爭先恐後的衝進去,
搶位子。車廂裡有個“博愛座”,奇怪的是,總是空著的,
沒人霸住! 這個位子,偶爾有人不小心坐上去,
周圍的人都會用一種異樣的眼光看著他(她),最後他(她)
也不好意思的站起,這在新加坡是罕見的,該讓給最需要的人坐
的位子總是被不需要的人霸住,而且神態自若,不管在你面前站著
的是老人家還是孕婦。車廂裡很少聽到手機鈴聲響起,也很少人
用大嗓門高談闊論,或不住的把玩手機,更看不到年輕情侶卿卿我我
的親熱鏡頭,同樣的,這些現像在新加坡是難以想像的,
車廂裡的吵鬧比巴剎還吵鬧,耳根沒有一刻可以安靜。

車上用華語、閩南話、客家話和英語廣播每個站名,一點也不混亂,
或製造噪音擾人清夢。新加坡的地鐵,除了東北線有華英
(有時是四種官方語言)兩種語言的廣播,
其他都只是唯我獨尊的英語,為何我們不能學學人家的長處?
是成本太高嗎? 還是語文優勢至上的心理在作祟?

從車廂裡湧出來的搭客,通常都會在電動扶梯處亂成一團,
人與人之間似乎沒有任何的空隙,這又是現代緊張生活的節奏所造成的。
但在台北,人們很自發自動的一個接一個排好隊踏上電動扶梯,
而且全部站到右側(我們是左側),讓出一條通道,很少見到有人堵在通道。
這種情形在新加坡也是少見的,朋友、同學、親人、情侶,
相識的不相識的肩並肩站在一起,阻擋了後面的人。

說完地鐵,該說說公車(巴士)服務。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
是從烏來山區搭乘公車到台北這段大約一個鐘頭半的車程,
司機看來是個 40 多歲的中年人,相貌普通,可他的服務態度卻是一流的。
 由於下雨,車廂濕滑,每當有搭客上車,他總會提醒:
下雨天,路滑,請走好。態度是誠懇的,看不出是討好搭客,
而搭客也總是禮貌的回應一聲“謝謝”。 到下一個站,司機通過廣播:
 XX 站到了,下車的搭客請注意,路上走好。 搭客也會跟他說一聲謝謝,
有者還說:辛苦你了。聽到這樣的對白,心裡是多麼的溫馨。

一位 50來歲的搭客大概忘了上下車要觸卡(優游卡),站在後門等門開,
司機告訴她:那邊是不能下車的,請到前面來觸卡。
她恍然大悟,走到司機旁邊的閱卡器,掏出卡來輕輕一觸,
回頭又對整車的搭客說:對不起,我忘了,耽誤了大家的時間。沒有人笑她,
指責她,在她下車之際,司機說:外面下雨,別忘了開傘,走好。
一聲發自肺腑的“謝謝”,令人熱淚盈眶。

有一次,我在公車站等車,一輛公車來了,我向司機詢問去 101 商貿大廈
的路線,他很有耐心且禮貌的回答我:這輛公車沒經過 101,
你必須走到 XX 街,搭乘 XX 號,大概 5 個站就到了。
 可是我不懂 XX 街在哪兒? 他隨即撕下一張紙,在紙上畫了個簡略圖,
說:從這往這邊走,到了這兒拐彎 ...... 偷偷瞥了一眼滿車的搭客,
沒有人露出不耐煩的神色,我的心頓時踏實了。

我想,這種耐性和舒坦,不是一朝一夕就培養出來的,
這是整個社會文化所凝聚起來的,特別是在普通人的身上,
看得更明顯。在台北這幾天,我也經常乘坐出租車(德士),
沒有碰到不愉快的事。只有一次,我在中山站上了一輛出租車,
目的地是康定路。 司機露出疑惑的表情說:康定路在哪兒?
 我說就在西門汀附近,他說:對不起,我是基隆的司機,
不太熟悉,你可以幫我指明地點嗎?上了車,一路左彎右拐,
看得出他確實不清楚地點。到了目的地,車資比平時多,
我把錢交給他,他卻說:大哥,不好意思,走了很多冤枉路,
我扣點車資給你。 我沒要回,下車之後,心裡覺得暖! 洋洋的。

問路不只一次兩次,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
在交通燈前問一位推著嬰兒車的少婦,附近有沒有誠品書店?
她說:有,過了這個交通燈,一直往右走,兩幢建築後就會看到。
哦,我也是往那個方向走的,你跟著我好了。

回來樟宜機場,上了一輛德士,告訴司機我要去 XX 街,
他馬上睜大眼睛,用粗嗓門回應我:啊!

再說一次,什麼地方?這種粗暴的聲音非常的刺耳,
但在台北 5 天的“浸濡”,我學到了優雅,於是禮貌的說: XX 街。

他沒有再說什麼,但看得出有點情緒。 我很不明白,他為何會這樣?

更絕的是,幾天后搭了一輛巴士,巴士停站,
上來一位 60 多歲滿頭白髮的婦女。
她向司機詢問路線,談了幾分鐘,仍不得要領,
這時司機很不耐煩的吼道:你下車,別再囉嗦,我要開車!
天哪! 如果不是親耳聽到,我還以為是某部電視劇的對白。

 他做的是服務性的行業,顧客永遠是放在第一位的,
怎能如此粗暴無禮?何況對方是一外老太婆,她只不過想問路。
只見那位婦女愣了一下,倒也沒說什麼,帶著一種委屈的眼神默默下車。
 司機一邊把車開走一邊喃喃自語:笨得要命,去坐德士啦 ......

跟台北的司機比起來,真有天淵之別。 為什麼人家能,我們不能?

我們這個社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從底層得來的這些印象,
足以涵蓋整個社會的內涵。我們的經濟建設無論多麼好,
精神文化方面的貧瘠、可笑和膚淺,實在令人失望。

 我們要邁向一個優雅的充滿文化氣息的社會,無異是天方夜譚。
不妨建議我們的交通業者,包括地鐵職員、巴士司機、德士司機
到台北去觀摩學習,學學別人能的部分,摒棄我們不能的部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