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從明治39 年(西元1906 年)開始,
曾經維護修築達8 次之多,
成為控制排灣族的「理蕃道路」
並以古道最高的警備點「浸水營」命名。
浸水營駐在所遺址海拔約1,300公尺
原是整條警備道上海拔最高的駐在所
展望良好,如今平台遺址上大樹成蔭。
古道入口在大漢林道約23.5公里處,路旁有大型解說牌,
這裡海拔約1,450公尺。沿著土石大路入內,約1.1公里遇叉路口
直行往台灣穗花杉自然保留區,古道須取左側。
此古道早先是卑南族與排灣族的社路
也是平埔族馬卡道人遷往後山的移民道路。
牡丹社事件(1874)發生以後,清廷致力於開山撫蕃
計畫把把這條既成道路進一步開闢為官道。
官道在1884年整修拓寬完成,稱為三條崙道。
日本統治台灣期間,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上任後
強力推動「理蕃事業」,對全台灣原住民的生活產生巨大衝擊。
1914年浸水營事件爆發,當時駐在所人員被原住民殲滅
日本軍警隨即展開報復,並在翌年將事件平定。
中後段的裸露岩層經雨蝕之後,造成崩塌斷路
使得多段已難行須高繞至稜線才能續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